Sunday, September 2, 2012

人之所以不快樂,在於大家都想「做別人」,而不想「做自己」!

有一家知名的雜誌刊登了一則啟事,表示將舉行有獎徵文,主題是:「如果人生可以重來,我想做什麼?」

消息發布後,雜誌社陸陸續續收到了大量的投稿。

一個企業老闆說:「如果人生可以重來,我只要開一間小雜貨店就好,這樣我就會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。」

一個家庭主婦說:「如果人生可以重來,我一定要讀完大學,不會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家庭上。」

一個上班族說:「如果人生可以重來,我一定要完成我的夢想,成為一個作家。」

這些投稿被刊登在雜誌上的時候,雜誌社也一併公布了這項徵文真正的目的─其實,這並不是一般的徵稿,而是一群心理學家進行的實驗,目的是了解人們的「真實人生」和「理想人生」之間,究竟有多大的差距。

最後,心理學家分析所有來稿,做出了三個結論:

第一、人們對「真實人生」的普遍滿意度不高,對「理想人生」則加入了太多幻想。

第二、這些所謂的「理想」,其實多半是有可能被實現的,只是真正願意放棄現狀,勇於追逐夢想的人少之又少。

第三個結論,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結論─人之所以不快樂,在於大家都想「做別人」,而不想「做自己」!

每次我到各地演講,會後常有聽眾跟我說:「我好羨慕妳的人生:妳以前當記者,訪問過很多了不起的人物,還因此去了很多國家;妳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寫作工作,而且不必進辦公室上班!」

我確實覺得自己很幸運,也同意我對自己的際遇、生活都很滿意。只是,寫作者的生活真的這麼完美嗎?其實也不盡然。

跟那些名人相約採訪,的確讓我受益良多,但我也曾遇過氣焰高傲的名人,但礙於工作,無論再怎麼生氣、委屈,也只能往肚子裡吞;能出國工作很棒,但我也去過瘧疾猖獗,或治安極為惡劣、政治情勢緊繃,隨時可能發生內戰的國家,讓人一路上提心吊膽;不用進辦公室,不表示工作就沒有壓力,反而必須加倍地督促自己,提升安排時間的能力。截稿期限在即,熬夜寫到清晨,其實也是稀鬆平常的事。

另外,就現實面來說,我的收入並不穩定,沒有勞保,更沒有三節年終獎金,退休後更沒有退休金呢!

「做一行,怨一行」,或把某個行業想得過於浪漫,其實都是很危險的。

有個攝影師朋友,他的夢想一直是開咖啡廳。後來他真的辭去報社的工作,拿出所有積蓄,在鬧區的巷子裡開了小小的咖啡館。

我曾經上門捧場,裝潢很精緻,咖啡甜點也都無可挑剔,見他能夠圓夢,我也替他感到高興。

可是,不到幾個月,卻傳來他的咖啡廳黯然歇業的消息。後來我跟他見面,他告訴我:「開咖啡廳,跟我想像的不一樣。」

原來,在他美好的想像中,只有泡出完美的咖啡、和客人熱絡互動等「好玩」的事,卻沒有包括採購、進貨、會計等「不好玩」的事;他以為「只要東西夠好,就能吸引客人上門」,卻沒有想到附近連鎖平價咖啡店的競爭,還有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房租、水電、人事費用⋯⋯

咖啡廳結束營業後,他再度回到新聞界擔任攝影師。他認真地跟我說:「其實當攝影師的工作很不錯呢!真不曉得我當初怎麼會有這麼多抱怨?」

這個例子,不是要我們放棄追夢的勇氣,而是我們在「逐夢」之前,必須先認清自己的「夢」不僅是個「美夢」,還一定會有「惡夢」夾雜其中,無論好壞,我們必須一概承擔。

還有,在羨慕別人的人生之前,或許我們應該先試著喜歡自己的人生,不是嗎?

心靈小語

「別人的生活、工作,或是家庭、配偶⋯⋯好像都比我的好?」

愈是這麼想,我們愈容易羨慕別人,甚至嫉妒別人。

其實,這只是你的幻覺罷了。

別人的人生,未必比你好。

想成為「別人」,不如先學習怎麼做「自己」。

摘編自 《斷了兩條腿,才讓我真正站起來:人們所要征服的,從來不是外在的一切,而是自己的內心》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